2035年基本形成“全国123”交通物流圈专家:建设交通强国信息技术不可
来源:东方财富 发布时间:2021-10-18 08:36 作者:苏小糖 阅读量:10280
根据10月14日发布的《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快速网络发达,干线网络完善,基础网络广泛,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都市圈一小时通勤、城市群两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三小时覆盖、全国一天送达、周边国家两天送达的“全国123出行交通圈”。
交通运输是强国的基础和重要的服务业。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客座教授、高级物流科学家王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我国交通运输规模大、数量多、质量效益高、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治理优秀、国际影响力广,有利于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综合效率。
另一方面,交通有效支撑了人们的财富和国力。交通运输的战略、引领、基础和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充分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支撑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支撑我国重大战略实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实现。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为14.6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倍。中国高铁里程3.8万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长近5倍,占世界高铁里程的三分之二。今年1-8月,我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1935亿元,同比增长3.2%,两年平均增长6.8%。其中,完成公路投资1.6万亿元,同比增长6.0%;水运投资914亿元,同比增长18.4%。
此外,今年1-8月,中欧间共开行列车10052列,比去年提前2个月开行1万多列,运输标箱96.7万个,同比分别增长32%和40%,综合重箱率达到97.9%。有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可归功于“一带一路”的开拓精神、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增加以及与外界接轨的大规模物流通道。
王勇表示,符合交通运输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推动物流业服务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广州数字金融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潘鹤林在《证券日报》接受采访时表示,交通强国是物流发展的前提。强大的交通可以使人和物打破地理界限,使人流动和物流流动,在活跃的人流和物流基础上,加速中国生产力的提高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新交通方式的出现,“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交通方式。作为新的基础设施类别之一,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交通强国的发展?
潘鹤林表示,一方面,随着经济贸易的繁荣,拥堵已经成为交通强国的最大障碍,部分航线自然存在运力瓶颈。此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和疏散交通,更合理地将车辆引导到其他路线。因此,缓解拥堵是交通强国信息技术的重要共享。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也体现在交通资源的匹配上,无论是网络租车、货车租赁还是搬家公司,通过信息技术,都可以实现运输能力与用户需求的匹配。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站点精选
当前世界经贸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疫情仍在反复。在此背景下,10月15日,第130届广交会如期拉开帷幕。作为全球首个恢复规模最大的线下展会,欢迎全球采购商,助力企业...
- 经济日报携手京东发布数据——肉蛋奶消费升级趋势明显2021-10-18
- 报告:第二季度苹果独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75%利润2021-10-18
- 推动全球粮食体系转型渐成共识2021-10-18
- 再探苍穹: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三名航天员将前往空间站2021-10-18
- 1美元清仓!破产重整成定局昔日“百强房企”遭大股东抛弃2021-10-18